颂古十九首 其三

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
岩房雨过昏烟静,卧听凉风生竹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十九首 其三》是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的一组偈颂中的第三篇

这首诗在宋代的佛教界和文学界都享有极高的地位。释心月(?—1254),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淳祐六年迁至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他的生平和作品反映了当时佛教界的文化繁荣以及诗歌艺术的兴盛。

《颂古十九首 其三》本身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诗中描述了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通过“通身是,净洁浑身涴却屎”等诗句,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束缚,追求心灵清净的禅宗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的“遍身是,通身是,净洁浑身涴却屎”等句子,不仅描绘了生活中的小细节,还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对于了解宋代的佛教思想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释心月个人修行和思想的表现,也是宋代佛教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社会的宗教观念、哲学思考和文化风貌。

《颂古十九首 其三》不仅是宋代诗人释心月的一首杰作,也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