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七十二

梦魂飞锡下天台,疑是佗方应供来。
石室乍归于雾冷,海山风月满楼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七十二》是一首宋代释绍昙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特色:

  1. 诗人介绍:释绍昙,是宋代的一位僧人,擅长诗词创作,他的创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禅宗思想的体现。他的诗歌通常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同时蕴含深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

  2. 诗作原文:杨岐栗棘蓬,临际清凉树。钁头无柄,正好栽培,版齿生毛,不妨吞吐。一抽三,二添四,跛脚云门,乾坤独步。

  3.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通过“杨岐栗棘蓬”等具体物象展现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象,让读者在视觉上就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 寓意深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即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这种思想在现代仍具有启示意义。
  • 语言简练: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词,这种朴素的风格更能打动人心。
  1.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释绍昙作为当时的一位僧人,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2. 文学价值:此诗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还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它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即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哲理的思考。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七十二》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美学特点,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还能从中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这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