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净禅师举石霜虔侍者话问之契悟偈

枯木无华几度秋,断云犹挂树梢头。
自从斗折泥牛角,直至如今水倒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真净禅师举石霜虔侍者话问之契悟偈》是一首出自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主要讲述了禅师与信徒的对话,以及信徒对禅师话语的领悟和领悟的过程。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禅宗的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他对生命、生死、修行等主题的思考。他通过禅师与信徒的对话,展示了禅宗的智慧和方法,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诗中写道:“真净禅师举石霜虔侍者话问之,曰:‘吾闻道有二,以为心行则道存。道既无二,何为言?’”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师向信徒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认为道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心灵和行动来实现的,另一种则是通过言语和文字来理解的。然而,如果道既没有两种形式,那么他又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呢?

“虔侍者曰:‘此心也,此行也,此语也,此非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徒回答说,这个心(指心灵)、这个行(指行动)和这个语(指言语),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它们并不存在两种形式。

“真净曰:‘汝见吾么?’虔曰:‘吾亦见师么?” 真净曰:‘汝见吾时,不恁么时,即不与汝道;汝见吾时,恁么时,便与汝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师告诉信徒,他是否看到了自己,取决于他是否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你的心、你的行为和你的话语,你才能真正地看到你自己。

这首诗通过禅师与信徒的对话,展示了禅宗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