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句格送求僧行者

山林夜雨厌孤寂,春风几番沙草碧。
衣盂无计若为传,负舂空坠腰间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意句格送求僧行者》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机和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首联:“山静云闲日悠悠,林深鸟寂月娟娟。”

  • 这两句写山中景致,宁静的山、悠闲的云、悠悠的日子、幽深的树林与寂静的鸟儿,以及明亮的月亮,共同构建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自然景象。
  • “山静”和“林深”描绘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生活,而“鸟寂”则传达出自然界中的和谐与宁静。
  • “日悠悠”暗示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而“月娟娟”则增添了夜晚的柔和与美丽。

颔联:“水声山色入诗来,花影柳条随步去。”

  • 此句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既有流水的声音,又有山色和花影的映衬,同时伴随着柳条随风摇曳的步伐。
  • 这种自然景观与文人心境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以及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颈联:“一泓清水澄如镜,半岭青松绿似烟。”

  •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清新与美丽。清澈见底的湖水、平静如镜的状态,以及青翠欲滴的松树,都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 “一泓清水”不仅指眼前的水体,也象征着心灵的清澈和纯净。“半岭青松”则代表着坚韧和生命力的象征,如同烟雾一般缭绕在半山腰。
  •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尾联:“我心已向禅门去,此路谁人更问津?”

  • 这一句是整首诗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道的向往和决心。
  • “心已向禅门去”意味着诗人已经将自己的心灵寄托于佛学之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 “此路谁人更问津”则是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追问,诗人在寻求一条通往精神自由和智慧的道路,而这条路上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或指引。
  •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境界、探索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法意句格送求僧行者》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美学特色和哲学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