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愿海,四生海。
出没卷舒,圆融自在。
善慧大士来也,石火电光,且过一边。
拟欲抬眸,龙华会里。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五十七
介绍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组宗教文学作品。这些诗歌主要表现了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教教义的实践和体悟。
“偈颂”是一种佛教中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诵读佛经或者表达对佛陀、菩萨等的敬仰之情。白居易在这首《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五十七》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体验。
这首诗的内容大意是:
第一句:“我今欲问无生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想要探讨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的问题。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第二句:“如何得免于三界?”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怎样才能摆脱三界的束缚?三界是指色界、无色界和欲界,这三界是佛教中对世界的一种分类。
第三句:“唯愿诸佛为证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佛陀能够为他解答这个问题,提供证明。在佛教中,佛陀的智慧和教诲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达到涅槃的境界。
第四句:“愿闻佛法深奥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渴望,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佛法的真正意义。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教义,这些都是作者想要深入了解的。
第五句:“愿闻如来微妙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陀言语的向往,希望能够听到佛陀的细微教诲。佛陀的话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引导人们走向真理的道路。
第六句:“愿闻菩萨行果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菩萨修行成果的原因的探究。菩萨修行的目的是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第七句:“愿闻禅定神通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定力的赞叹,希望能够学习到禅定的神奇力量,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第八句:“愿闻般若波罗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般若波罗蜜(智慧)的追求,希望能够领悟到般若的智慧,从而超越生死轮回的限制。
第九句:“愿闻阿弥陀佛誓愿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阿弥陀佛救度众生誓言的信仰,希望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获得永恒的幸福。
第十句:“愿闻大乘般若波罗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乘般若波罗蜜的渴求,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大乘佛教的教义,获得更大的智慧和觉悟。
第十一句:“愿闻净土真如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净土宗真如法的向往,希望能够在净土宗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内心的清净和安宁。
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追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作者展现了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和成长。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