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二首 其十一

古木灵巢鹤梦迷,昆崙白象倒骑归。
鱼鳞水涨舟横岸,羊角风生花落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十二首 其十一》是一首由宋代僧人释法泰所作的偈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禅理和深刻的哲理,成为研究宋代诗歌及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颂古十二首 其十一》创作于宋代,是释法泰为禅宗智慧观照所创作的偈颂。诗中通过一系列比喻,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 在禅宗思想中,这首诗反映了一种超越语言文字的智慧,强调在提问之前已经能够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需多言,真理即在言表之中。
  1. 诗句解析
  • “朝三暮四一何少,暮四朝三何太多”这句诗表达了对事物变化无常性的深刻观察。通过对比“朝三暮四”与“暮四朝三”,诗人指出了数量上的简单变化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 “多少未能知数量,有无从此见殽讹”进一步强调了在认识世界时,应超越表面的量度,直达事物的本质。
  1. 哲理阐释
  • 诗中的“无殽讹,唵苏嚧”等句式,体现了禅宗对言语的误解和表象的理解进行了批判。禅宗认为,真正的理解不应被外在的语言或形式所限制。
  • “十分风采露堂堂,玉蕊琼华未比量”这两句则赞美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暗示了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赞叹,但这种赞叹并非在于比较优劣,而是在于感受和欣赏本身。
  1. 艺术特色
  • 《颂古十二首 其十一》在艺术上呈现出简洁而深邃的风格,通过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哲学思考,展现了禅宗特有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 此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禅宗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颂古十二首 其十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禅宗智慧的宝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展示了宋代诗歌及禅宗思想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还能深入体验到禅宗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