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西山智道人

净业修持久,攀缘念已摧。
冰潭残月在,古岸夜禅回。
像烛微留焰,炉香冷变灰。
时逢旧参侣,闲坐话黄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西山智道人》是释智圆的著名诗作。在这部作品中,释智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宗修习的感悟与理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历史背景来看,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号中庸子或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宋初天台宗山外派的重要诗文僧。作为一位隐居西湖孤山的僧人,他的生活简朴而充满禅意。他的生平和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为理解《寄西山智道人》中的思想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从文学角度来看,《寄西山智道人》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诗中的“净业修持久,攀缘念已摧”等句子,传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过程中心性的净化和执着的超越。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诗人巧妙地将禅宗的哲理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既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又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从文化传承角度考虑,《寄西山智道人》不仅是释智圆个人修行经历的反映,更是宋代乃至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读者能够窥见古代僧人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和文化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现代视角来看,释智圆的《寄西山智道人》依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现代人了解古代僧侣的修行生活,还能够启发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同时,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佛教文化及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寄西山智道人》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宗教信仰的诗,更是一幅展现宋代文人精神和生活哲学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释智圆及宋代佛教文化的理解,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