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送人自阙下还吴

莼羹鲈脍美,张翰忽思归。
烟水东南阔,风帆旦夕飞。
静吟新月正,闲望旧山微。
独羡长江上,遗名掩竹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送人自阙下还吴》是宋代诗人释智圆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离别时刻的细腻描绘。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释智圆是宋朝的一位僧人,俗姓汤大元。释智圆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了从世俗到出家人的转变。释智圆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后,曾在云阳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因病退休,于1985年遁入空门学佛。他游学归来后,在昭觉寺佛学院担任讲师,并在研究六爻、四柱、风水方面有独到之处,现任达川开江县江西寺、彭洲罗汉寺等住持。

  2. 诗歌原文:《赋得送人自阙下还吴》的原文如下:莼羹鲈脍美,张翰忽思归。烟水东南阔,风帆旦夕飞。静吟新月正,闲望旧山微。独羡长江上,遗名掩竹扉。

  3.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莼菜和鲈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不舍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张翰忽思归”暗示着朋友离去后的思念与牵挂;“烟水东南阔,风帆旦夕飞”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远行的情景;“独羡长江上,遗名掩竹扉”则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的感慨和祝福。

  4. 创作手法:释智圆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如对比、拟人和象征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具有画面感。例如,“莼羹鲈脍美”与“风帆旦夕飞”之间的对比,既展现了美食与远方的诱惑,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此外,通过使用一些象征性的元素,如“遗名掩竹扉”,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赋得送人自阙下还吴》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艺术价值高的文学作品,也是释智圆个人生活和哲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释智圆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