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院悲风动素帷,摇松难更见吾师。
尘生旧榻休开卷,月上秋轩罢赋诗。
真法自将传后学,清名谁为勒丰碑。
横经弟子怀高迹,共指龙华作后期。
和聪上人悼梵天阇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聪上人悼梵天阇梨》是宋代诗人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山高僧,他的作品在佛教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具体介绍:
作品背景与创作动机:《和聪上人悼梵天阇梨》的创作动机源自于对已故师父梵天阇梨的深切怀念。释智圆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师父生前教导和影响的感激之情。在古代中国,僧人与俗家弟子之间有着深厚的师徒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职业上的指导,更是精神上的寄托。梵天阇梨的离世,对于释智圆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也是对他个人修行道路上的一次深刻反思。
诗歌形式与结构特点:这首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每行五字,简洁而富有韵律感。诗的开头“讲院悲风动素帷”以寺院中飘荡的悲风起笔,形象地描绘了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下来“摇松难更见吾师”则表达了作者面对逝去的师父时无法再见到其身影的无奈和悲痛。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传统文化和佛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艺术特色与文化意义: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摇松难更见吾师”中的“摇松”可能象征着师父梵天阇梨的离去给寺院带来的哀愁,而“更见吾师”则突出了作者对师父的不舍。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佛教元素,反映了释智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内化。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释智圆个人情感的表达,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在宗教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和聪上人悼梵天阇梨》不仅是释智圆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佛教文化与文人情怀交融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及其文化特质,同时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生死、师徒情深等主题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