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退时时学苦吟,人间声利已无心。
水边占得清闲景,雨霁遥峰夜月深。
自遣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遣三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释智圆的作品。释智圆,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但据诗中透露的意境和用词来看,可以推断他是一位深谙佛理、追求精神解脱的文人。释智圆的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背景。
“讲退时时学苦吟,人间声利已无心。”这两句描绘了作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宋代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了各种诱惑和压力,释智圆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向往。
“水边占得清闲景,雨霁遥峰夜月深。”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在这首诗中,释智圆似乎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归宿和平静,而自然界的静谧成为了他精神寄托的对象。
“不惑 年犹欠四年,道情高趣耻前贤。”这里反映出释智圆对知识与修行的不懈追求。他虽年近半百,但对学问和道德仍有极高的追求。他的诗句流露出一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以及对前辈学者的敬意。
“清风明月知多少,谩学庐山种白莲。”此句表明释智圆虽然生活在尘世,却仍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他试图通过种植白莲来净化心灵,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清明。
《自遣三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政治寓言。它反映了宋代文人面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时的心态和选择,以及他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