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览仰山小释迦语成唱道二首 其一

脱尽诸缘空不空,杳无边表喻难同。
须知月蚌肠中物,体取云犀角里通。
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
太平游子归来也,云鬓霜眉内转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因览仰山小释迦语成唱道二首其一》是明代诗人唐寅的诗作。此诗以颂赞释迦牟尼的生平为题,但作者却以佛教的“空”字立意,表达了自己对佛家学说的理解和感悟。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此诗的第一句“因览仰山小释迦语成唱道二首其一”,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游览仰山时,被小释迦牟尼的形象所吸引,产生了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和领悟,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小释迦牟尼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形象,代表着智慧和慈悲。

第二句“我今欲问诸众生”,则是表达了作者想要向世间一切众生传播佛教教义的愿望。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之路。

第三句“谁识虚空理”,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佛法中空的观念的理解。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即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理解佛法中的空观念,才能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真理。

第四句“谁能识得真?”则是进一步提问,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众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佛法中深奥道理的担忧。因为佛法深奥难懂,并非人人都能领悟其中的奥秘。

第五句“不将文字表微言”,则是强调了佛法的真实含义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真正的佛法需要通过实际修行来体会,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最后一句“愿得同参悟”,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与众生一同参悟佛法、实现解脱的渴望。他认为,只有通过共同修行和参悟,才能真正达到解脱的境界。

《因览仰山小释迦语成唱道二首其一》是一首表现作者对佛教教义理解和感悟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其深厚的哲学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