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四十四首 其七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山容雨过,松韵风吟。
横眠倒卧无馀事,一任莓苔满地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四十四首 其七》是宋代僧人释慧性创作的一组偈颂,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洞察。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释慧性(1162—1237),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僧人。他在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出家,后在蕲州资福寺修行。释慧性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也深受禅宗影响,反映了他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
  2. 作品内容:《颂古四十四首 其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于世间万象的独到见解。诗中“三界无法”,意指世间万物皆为虚幻,难以捉摸;“何处求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山容雨过”和“松韵风吟”,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3. 艺术特色: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颇具匠心。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丰富,如“一把柳丝”不仅形容了春天的景象,还暗喻人心的不定与纷扰。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文化价值:《颂古四十四首 其七》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禅宗思想和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释慧性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欣赏《颂古四十四首 其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也能体会到释慧性作为一位高僧的博学多才和深邃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