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十五首 其七

十五日已前,藏身处没踪迹。
十五日已后,没踪迹处莫藏身。
正当十五日,布袋头开,全身显露。
不怜鹅护雪,且喜蜡入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三十五首 其七》是由唐代僧人契此所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契此,唐代佛教禅师,曾住持福州鼓山及泉州法石寺等名刹。他在世时,以其超然物外、洒脱自如的生活态度和诗作深受后人敬仰。
  • 作品时代:《偈三十五首 其七》的写作背景不详,但作为佛门弟子,他的作品多半反映了当时禅宗思想与修行体验,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价值。
  1. 作品原文
  • 诗句原文:十五日已前,藏身处没踪迹;十五日已后,没踪迹处莫藏身。正当十五日,布袋头开,全身显露。
  • 诗意解析:此诗通过描绘“十五日”这一特殊日子,表达了对某种时刻的觉醒或悟道。其中“藏身处没踪迹”意味着在平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真正所在;而在“十五日已后”,则是指当这种觉察到的时刻到来之后,便应放下所有执念,不再隐藏自己的真我。而“布袋头开,全身显露”则形象地比喻了当心灵达到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时,外在的一切烦恼和束缚都将无所附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1. 文学特点
  • 语言简练: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重复的句式结构,使得整体意境更加鲜明,易于理解。
  • 寓意深远:诗歌不仅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传达了诗人对人生、修行的独特见解。
  • 艺术表现:诗歌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文化影响
  • 宗教意义:作为佛教禅宗文献,《偈三十五首 其七》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哲学启示:此诗蕴含的哲理对于现代人而言仍具有启发性,特别是在面对生活压力和精神困惑时,能够提供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指引。
  • 艺术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被众多文人墨客所传颂。

《偈三十五首 其七》不仅是一首反映禅宗思想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学内涵,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索和领悟其中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