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十五首 其三十三

蔡居士,昔也恁么来,今也恁么去。
今昔两无殊,去来拟何处。
住住,明明百草头,明明无生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三十五首 其三十三》是宋代释祖珍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死和无常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释祖珍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曾诣鼓山谒鉴淳禅师并寻参佛心才禅师于东山,后为南岳下十五世,上封才禅师法嗣。他住福州鼓山别峰寺以及千泉州法石寺,退隐夹岭之白水岩而终。
  2. 作品原文
    蔡居士,昔也恁么来,今也恁么去。 今昔两无殊,去来拟何处。
    住住,明明百草头,明明无生路。
    释祖珍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生命流转和生死轮回的深刻感悟。诗中“蔡居士”可能代表了作者自身,在人生的起落之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显得相似而无二致。这种感受促使诗人追问,既然一切皆归于空,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3.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生命的无常性和意义的探寻展开。通过对草木无情、百草头无生路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理解。同时,通过“去来拟何处”这一问句,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即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究竟该往何处去?这既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探索,也是对整个人类共同问题的深思。
  4. 文学特点:在文学技巧上,此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百草头无生路”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状态,也暗示了死亡的必然性。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释祖珍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才华。
  5. 历史影响:释祖珍作为禅宗高僧,其诗歌多反映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与生活体验。虽然这首诗在其作品中并非最为人所熟知,但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仍值得研究和欣赏。此外,这首诗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对于研究宋代佛教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偈三十五首 其三十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佳作,同时也是了解释祖珍这位高僧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哲学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