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绕篱边日渐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风凋古木秋阴薄,烟琐西山暝色赊。
题柱未期归蜀国,系船长得傍芦花。
云林好处欲留脚,要趁新诗挽物华。
贻康兼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贻康兼善》是南宋诗人释绍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介绍文学作品《贻康兼善》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内容、特点及历史背景等,从而全面理解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从诗歌本身来看,《贻康兼善》作为释绍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尽无鸡犬有鸣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田园景象;“风凋古木秋阴薄,烟琐西山暝色赊”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天傍晚时分的山野景色。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诗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景致之中。
从创作背景来看,该诗的创作与释绍嵩个人的生涯紧密相连。释绍嵩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旅行与探索。根据记载,释绍嵩长于诗,自谦“每吟咏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随得随失”。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艺术表达。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审视,《贻康兼善》作为宋代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还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考。宋朝时期,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展示了释绍嵩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成就,也成为了研究宋诗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贻康兼善》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承载了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