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岳麓印传灯

袖舞秋风尾瘦藤,南归岳麓看传灯。
先寻古殿经行处,唤醒当年吃攧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归岳麓印传灯》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其原文为“袖舞秋风尾瘦藤,南归岳麓看传灯。先寻古殿经行处,唤醒当年吃攧僧。”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回归岳麓的祝愿,以及对其过去修行历程的回忆和赞美。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色画卷。诗人以“袖舞秋风尾瘦藤”开篇,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秋风中摇曳的瘦藤,营造出一种凄凉又美丽的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凉爽与萧瑟。接着,“南归岳麓看传灯”则点明了僧人返回岳麓的地点,以及他此行的目的,即“看传灯”,这可能是指僧人此行是为了参访某座寺庙或学习禅宗教义。最后两句“先寻古殿经行处,唤醒当年吃攧僧”则是诗人对僧人此行的具体期待和祝福。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僧人的虔诚与修行精神,也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回归后的期待和关心。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尊重与推崇。《送僧归岳麓印传灯》的创作时间是在宋朝时期,这是一个佛教文化极为兴盛的时代。佛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的来源。因此,释绍昙作为一位僧人,其作品必然蕴含着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人墨客对佛教的认同与推崇。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释绍昙在这首诗中使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袖舞秋风尾瘦藤”这一描述,将秋风、瘦藤等自然景象与人的动态相结合,既表现了秋天的气息,又展示了僧人的动作,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活泼。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昔日修行与今日回归之间的对比,以及对僧人过去经历与现状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于读者而言,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宋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宋代,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对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佛教的教义,还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送僧归岳麓印传灯》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精髓。

《送僧归岳麓印传灯》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对佛教的态度,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