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十事 戒刀

恶钳锤下番身,未必锋芒发露。
不惟斩得猫儿,也解煞佛煞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房十事·戒刀》是宋朝释绍昙的一部诗词作品,以比喻严酷的磨砺和修行者身心的考验为主要内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恶钳鎚下番身,未必锋芒发露”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刀在艰难环境中锻炼的过程,以及通过磨练来达到锋利、净化心灵的目的。

《禅房十事·戒刀》是释绍昙的作品,反映了宋代禅宗僧人的生活哲学和修行态度。诗中的“恶钳锤下番身”,可能指的是刀身反复翻转,承受锤炼的场景,暗示了修行者经历身心的考验。而“不惟斩得猫儿,也解煞佛煞祖”则表达了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修炼者能够超越日常琐事,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禅房十事·戒刀》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意象,通过对“恶钳锤”和“番身”的刻画,传达了作者对于修行过程中磨难和挑战的认识。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体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同时,诗中提到的“斩得猫儿,也解煞佛煞祖”,不仅说明了刀的用途,也暗示了修行者通过磨砺可以净化心灵,甚至影响到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层面。

《禅房十事·戒刀》作为释绍昙的诗词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文人思想和生活情趣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窗口。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禅房十事·戒刀》作为宋释绍昙的一部重要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宋代禅宗僧人的生活哲学和修行态度,也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