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青松,后人标榜。
临济儿孙,当机不让。
千古清凉树荫人,法门梁栋真堪赏。
初莫学黄梅道者,贪传破钵盂,连累周家女。
无地著浑身空惆怅,丛林难免无根谤。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四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四十六》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诗作原文:万本青松,后人标榜。临济儿孙,当机不让。千古清凉树荫人,法门梁栋真堪赏。初莫学黄梅道者,贪传破钵盂,连累周家女。无地著浑身空惆怅,丛林难免无根谤。
诗歌解读:此诗通过“万本青松”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后辈的期许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这些青松一样坚韧不拔,成为后世的榜样。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当时佛教界中某些不良风气的不满,如贪图名利,影响他人名誉等。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佛教与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联系,许多文人都曾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表达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释绍昙作为一位佛教僧人,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修行体验,也可能蕴含着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讽刺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前人的评价和现状的对比,揭示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历史影响:作为释绍昙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宋代佛教文学的特色,也为后世研究宋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四十六》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反映宋代佛教文学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以及诗人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