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

百二十日夏,今朝始发头。
饭抄云子白,羹煮菜香浮。
未问寒山子,先看水牯牛。
山前千顷地,信脚踏翻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是宋代僧人释道冲所作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向往,以及对圣人智慧和法则的尊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释道冲:释道冲,字明远,是宋代的一位知名佛教僧侣。他的生活年代主要集中在宋朝时期,具体在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之后住庆元府佛陇 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 )、五年(一二六九)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以及元成宗元贞三年(一二九七)去世。
  • 释绍昙:释绍昙,号希叟,他的活动年代则在宋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到元成宗元贞三年(一二九七)之间,主要在庆元府的佛陇、法华禅寺及瑞岩山开善禅寺等地居住和讲法。
  • 《偈颂一百零四首》:这部作品集结了释绍昙的五首偈颂诗作,其中第五首即是《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
  1. 诗歌内容
  • 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此诗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社会理想——“天地不仁”,表明诗人认为世间万物本无善恶之分,都应当受到同样的对待。接着指出“圣人不仁”与“百姓不仁”,强调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以慈悲的心态对待世间一切。最后,“拄杖子不仁”等句子则通过对比不同的存在形式来表达诗人对于平等和和谐的向往。
  • 圣人的智慧与法则: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圣人的智慧及其教化作用。“达磨眼睛,天台骨髓”两句,分别指代了禅宗大师达摩和天台宗祖师,强调这两位人物都是智慧的象征,他们的教诲如同眼目一般清晰,指引着后学们前行。
  • 自然界的启示:在这首诗中也不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竹外清风来未已”一句,通过对风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与自由,而“释绍昙”的其他偈颂作品中也有不少此类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真谛的探求。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宗教色彩的作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