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欲取寺松供朝用感赋

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
今夜月明风露冷,误他千里鹤飞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有司欲取寺松供朝用感赋》是宋代释维琳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寺庙中的松树,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失去保护的忧虑以及对政治权力滥用的批判。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人简介:释维琳,字德源,是宋代著名的僧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有所记载。据传他生活在北宋时期,以诗歌著称,其作品多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慨。

  2. 诗作主题:释维琳此诗的主题是对寺庙中那棵被选中用于朝廷用途的松树的惋惜之情。这棵树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延续,而它即将被用来满足朝廷的建筑需要,意味着自然的一部分将被破坏,从而引发诗人深深的哀思。

  3. 诗中意象:“大夫去作栋梁材”一句,比喻松树将要成为朝廷的重要建材,暗示它将离开寺庙的保护,走向仕途。这一转变不仅揭示了社会权力结构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深刻认识。

  4. 艺术手法:释维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松树被利用的情景描写,隐喻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棵树的描述,而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有司欲取寺松供朝用感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社会意义的诗。它通过具体的自然物象,映射出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