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问东坡疾

扁舟驾兰陵,自愞旧风物。
君家有天人,雄雄维摩诘。
我口吞文殊,千里来问疾。
若以默相酬,露柱皆笑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常州问东坡疾》是宋代僧人释维琳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苏轼这位文化巨匠的敬仰之情,还融入了丰富的佛教典故和象征意义,使得作品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审美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常州问东坡疾》的相关内容:

  1. 创作背景:释维琳是一位生活在宋代的僧人,他以无畏禅师的称号闻名,俗姓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他在多个地点居住和传教,包括湖州铜山院、径山以及隆教院等。据记载,他在神宗熙宁年间曾受苏轼邀请至杭州并住于径山;徽宗建中靖国初年又曾住于隆教院,并在宣和元年因崇右道教诏令未受命而选择离去。

  2. 诗歌内容:《常州问东坡疾》是释维琳在游历常州时拜访苏东坡后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乘扁舟来到常州兰陵,感受到旧日风物依旧,同时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称其为“君家有天人,雄雄维摩诘”。此处的“天人”指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而“维摩诘”则是佛经中著名的居士,象征着智慧与豁达。

  3. 艺术特色:释维琳的《常州问东坡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吸引了后世读者。该诗不仅展现了释维琳深厚的佛教造诣,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世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此外,诗歌中的用字和意象选择都非常讲究,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4. 历史影响:释维琳的这首作品在当时并未被广泛传颂,但因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逐渐受到后世文人学士的关注和赞赏。特别是在宋代以后的文化传承中,这首诗成为了研究释维琳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宋代佛教文化的一个窗口。

《常州问东坡疾》不仅是释维琳个人修行历程的一种展现,也是宋代佛教文化与文人雅集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既虔诚又智慧的僧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对于研究宋代诗歌史和禅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