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无差

青山是我身,流水为我命。
养之以四时,萧然自条正。
覆育诸众生,六度自修省。
栽花种菩提,拂石要安静。
不见杨柳飞,自有蒲萄影。
玩之且不厌,去亦无冤竞。
一性一切性,娑婆大圆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物我无差》是宋代释清远的作品,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和生命体验,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我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生命观。 在这篇文章中,释清远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世间万物平等的态度。

《物我无差》的原文充满了诗意与哲理。释清远将青山、流水、花木等自然元素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情感。他写道:“养之以四时,萧然自条正。”这里的“养”不仅仅是养育,更是一种自然的滋养和秩序的维系,而“萧然自条正”则描绘了自然界生机勃勃而又不失其本质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物我无差》中的“一性一切性,娑婆大圆镜”一句,更是深刻地阐述了释清远的生命观。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同一性的表现,生命在宇宙中只是众多现象之一。这种观点揭示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学高度,即万物一体,无差别对待。这一点在佛教哲学中有深刻的体现,如大乘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强调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物我无差》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它也是一份心灵的启示和对生命的赞歌。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释清远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即生命的本质是平等的,无论是人还是草木,都应被尊重和爱护。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佛教思想在当时的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和文化进步。

《物我无差》作为宋代释清远的代表作,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自然描绘以及对生命平等的深刻理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界限,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和谐的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