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六十二首 其九

挂得帆来遇便风,须臾千里到家乡。
临门上岸逢妻子,欢喜情怀不可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六十二首 其九》是宋代诗人释清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

在探讨此诗之前,了解作者的背景至关重要。《颂古六十二首》是一组佛教赞颂作品,由宋徽宗政和八年(1188年)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的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道世所编。这些作品通常涉及佛教修行、戒律、因果报应等主题。而道世,作为南岳下第十四代传人,其作品自然融合了佛教教义与文学艺术。

进一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风格是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关键。诗句“亏功九仞罢崇山,顿驾千里倦长路。改涂悔善因芳音,易情染恶良妖妪”揭示了修行路上的艰辛与挑战。这不仅是佛教徒修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生旅途中各种诱惑和困境的一种反思。同时,通过“五福精修既不成,八关守成谁能护”表达了对于个人道德修为与外界环境的无奈感。

《颂六十二首·其九》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诗中的比喻如“挂得帆来遇便风,须臾千里到家乡”生动描绘了修行者在关键时刻得到指引和机遇的情景。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佛教的宿命论色彩,又反映了作者对于命运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解。

从文学技巧来看,此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例如,“猿诗词”可能暗含了禅宗思想中对动物本性的观察与体悟。这种象征性的语言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了阅读时的趣味性和层次感。

《颂古六十二首 其九》不只是一首简单的佛教赞歌,它蕴含着深厚的佛教哲学,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及文人的生活态度。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视古代文化的窗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佛教文化的读者来说,它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