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六十二首 其三十

池阳何处得扪摸,后代商量苦也无。
古人刚地成多事,敢问如今会也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六十二首 其三十》是一首宋代诗人释清远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的内容、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中的价值: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释清远,北宋时期僧人,据史料记载,他于徽宗政和八年因疾病辞官归隐,并在蒋山之东堂居住。他的隐居生活为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 文学成就:作为佛教僧侣,释清远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为显著,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禅宗的哲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
  1. 作品解读
  • 内容解析:《颂古六十二首 其三十》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事物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池阳何处得扪摸,后代商量苦也无”揭示了时间的无常和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困惑与无力感。
  • 哲理阐释:诗中提到的“古人刚地成多事,敢问如今会也无”,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他认为,过去的人和事往往成为后人议论的话题,但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当下,而不是一味地追寻过去。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与哲思,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境界追求。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释清远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善于通过日常景物来隐喻人生的哲理,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不失深度。
  • 象征手法:“池阳何处得扪摸,后代商量苦也无”中的“池阳”象征着一个难以触及的理想境地,而“后人”则代表着追求者,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思想内涵:除了哲学思考,诗歌还体现了释清远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独到见解,如“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狂夫笑苍生”等句子,展示了他对传统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反思。

《颂古六十二首 其三十》不仅展现了释清远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也为研究宋代诗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