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 其七

一与山门作境致,见者顿超无学地。
二与后人作标榜,凡圣悟迷皆一样。
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著喜无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山门作境致,见者顿超无学地”、 “二与人后作标榜,凡圣悟迷皆一样。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著喜无量。” 是释清远的《偈颂一一二首·其七》。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对于修行者的深刻见解。诗中的第一句话“一与山门作境致,见者顿超无学地”,描绘了禅宗对修行者的第一层要求——即通过直观的修行体验达到超越常人的境界。这里的“山门”象征着修行的起点,而“境致”则是指修行过程中的环境和氛围,它们共同构成了修行者修行的基础。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修行者就能直接超越“无学地”,意味着他们已经超越了一切学问和理论的束缚,达到了一种直接领悟真理的境界。

第二句话“二与人后作标榜,凡圣悟迷皆一样。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着喜无量”,则是对禅宗修行更高一层的阐述。在这里,“二与人后作标榜”指的是在别人后面进行修行指导或标榜,这可能意味着修行者需要超越个人的主观想法,寻求更为普遍的真理。而“凡圣悟迷皆一样”则表明无论凡人还是圣人,他们对于真理的理解都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修行来达到觉悟。最后一句“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着喜无量”,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在达到最高境界时的喜悦感。这里的“丛林”象征了修行的场所,而“向上关”则意味着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只有真正踏入这一境界的人,才能体会到修行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这种喜悦是无量的。

《偈颂一一二首·其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对禅宗修行理念的一种诠释。它通过对修行者境界的描述,表达了禅宗追求真理、超越自我、达到心灵自由的理念。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