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 其九十

空生不解岩中坐,春暖桃花树树红。
漏泄天机无觅处,都缘露柱挂灯笼。
灯笼灯笼,却有古风。
露柱露柱,善解提举。
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一二首 其九十》是宋代释清远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清远是宋朝时期的一位僧人,号佛眼。他的俗姓为李,出生于临邛(今四川邛崃),十四岁出家,曾在江淮地区游历参访多位高僧。在南游期间,他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于四面山大中庵和崇宁万寿寺。他在舒州龙门寺居住长达十二年,最终成为一代高僧。
  2. 诗作原文:空生不解岩中坐,春暖桃花树树红。漏泄天机无觅处,都缘露柱挂灯笼。灯笼灯笼,却有古风。露柱露柱,善解提举。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
  3.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禅理的理解。诗中的“灯笼”象征着佛教的教义,而“露柱”则代表着禅修的修行方法。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桃花盛开的景象,传达了禅宗的顿悟和内心的平和。
  4. 艺术手法:释清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春暖桃花树树红”通过桃花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而“灯笼灯笼,却有古风”,则是通过灯笼这种传统的象征物,表达了一种古老且传统的修行方式。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禅宗元素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5. 文化价值:这首偈颂不仅体现了释清远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宋朝时期禅宗思想的普及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宋诗,它不仅展现了释清远深邃的禅宗思想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