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九

释迦世尊已成正觉,弥勒大士当来下生。
老卢持过岭南,达磨携来东土。
各谓度生已毕,我愿云周如何。
六道四生犹在,土石诸山未殒。
净妙国土不逢,为是愿力未充。
为是业果难尽,为复别有道理。
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九’是释迦牟尼佛的成正觉和弥勒菩萨下生的描述。这首诗反映了佛教中对于佛陀与菩萨未来世的期待,以及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的状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背景
  • 释迦牟尼佛的成就:诗中提及“释迦世尊已成正觉”,这反映了释迦牟尼佛(又称如来)在佛教中被视为成佛的人物,他的觉悟成就了无上的智慧,并留下了众多教义和教诲。
  • 弥勒菩萨的未来:“弥勒大士当来下生”则预示了弥勒菩萨(又称阿逸多)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降临到世界,成为未来的佛教领袖。
  1. 宗教意义
  • 对佛法的信仰:此诗也体现了人们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对未来世界的乐观预期。它传达了一种信念,即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人们可以期待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 六道轮回的描绘:诗中提到“六道四生犹在”,说明佛教中的轮回观念被广泛理解和接受,认为生死轮回是宇宙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1. 文学手法
  • 象征和隐喻的使用:在这首诗中,“土石诸山未殒”可能象征着坚固不变的信念或理想。而“净妙国土不逢”则可能指那些纯净美好的世界尚未被发现或实现。
  • 语言的优美和简洁: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音韵和节奏感,易于吟诵和记忆。
  1. 文化影响
  • 佛教文化的传承:这首偈颂作为佛教文献的一部分,不仅在佛教内部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它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 宗教哲学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佛教的宗教哲学,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1. 历史价值
  • 研究古代佛教思想:此偈颂提供了关于古代佛教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佛教艺术的灵感源泉:偈颂的内容和形式为佛教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包括壁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九’不仅是一首表达对佛陀与菩萨未来期许的诗歌,也是一幅展现佛教教义与文化深度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