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世尊已成正觉,弥勒大士当来下生。
老卢持过岭南,达磨携来东土。
各谓度生已毕,我愿云周如何。
六道四生犹在,土石诸山未殒。
净妙国土不逢,为是愿力未充。
为是业果难尽,为复别有道理。
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

【注释】

1.偈颂:佛教中的颂诗,一种韵文。

2.正觉:觉悟,悟道。

3.弥勒:即弥勒佛,将来降生为世尊的菩萨。

4.老卢:指达摩祖师(公元507-536年),东晋僧人,禅宗初祖。

5.岭南:中国南方五岭山脉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一带。

6.达磨:又称达摩祖师,是南印度人,南朝梁武帝时期来华传教,创立了禅宗。

7.度生:《金刚经》说:“如来度众生”。此处“度”字当理解为“引导”。

8.云周:即“圆满周遍”,佛教语,指修行圆满,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

9.六道:佛教名词,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10.土石诸山:泛指世间一切山河。

11.净妙国土:清净美好的佛国。

12.愿力:佛教中的一种力量,表示发愿。

13.业果:因果报应,因所做的事而产生的结果。

14.别有道理:另外有一套道理或方法。

15.若不同床睡:比喻彼此不在同一个环境中,难以理解对方。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全篇表达了释迦牟尼成道后,弥勒下生成佛,以及众生对于解脱之道的种种疑惑和向往。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首先,作者开篇就点出了两位重要的人物——释迦牟尼和弥勒佛,这两个人物都是佛教中的高僧,分别代表了佛教的两大流派。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过修行达到了觉悟的境界;弥勒佛则是未来的救世主,他将在下一世降生为人。这两种不同的修行路径和目标,使得众生对于解脱之道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期望。

诗人通过对释迦牟尼和弥勒佛的描述,引出了对众生解脱之路的探讨。释迦牟尼在成为佛陀之前,已经度过了很长的时间进行修行,而弥勒佛则是一个未来的圣人,他们的这种修行经历,让众生感到羡慕和向往。但是,众生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当下的生活和修行,只是一味地期待未来的圣人出现,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心态无疑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解脱之道,不在于等待圣人的到来,而在于当下的修行和积累。

诗人通过对比“六道四生”和“土石诸山”这两个事物,进一步强调了解脱之道的重要性。六道指的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些都是众生所处的不同境界。而土石诸山则是世间万物的象征,代表的是世间的一切。两者相比,后者显然更加重要,因为它们代表着世间的一切,也是众生生存和修行的基础。

这首诗通过描绘释迦牟尼、弥勒佛等人的形象,表达了众生对于解脱之道的种种疑惑和向往。同时,诗歌也通过对比“六道四生”和“土石诸山”这两个事物,强调了解脱之道的重要性,提醒众生要珍惜当下,积极修行,以期达到解脱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