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
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
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
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
- 解释:山僧(指一位修行者或僧人)刚刚登上讲台(此座),众人(听众或同伴)的疑虑(怀疑、问题)便都烟消云散了(永息,永久消除)。
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
- 解释:每个弟子都像狮子一样(金毛师子,形容勇猛无畏的样子),他们的离去(去来,来去)和咆哮声充满了威力。
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
- 解释:临济宗的大师(临济)高声呼喊(连喝),德山宗的大师(德山)则用棒槌打击(痛槌)。
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
- 解释:即使有人想传授一些道理或教诲(一言半句),也绝不另辟蹊径(路岐,指不同的方法或道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寺庙的场景,通过描绘山僧、大众、临济、德山等角色,展现了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及禅宗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坚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们的教学方式的描写,展现了禅宗的教学方法和修行态度。临济宗强调高声呼喊以激发内心的觉悟,而德山宗则用棒槌打击以破除心中的杂念。这些都体现了禅宗对于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坚持。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禅宗对于众生平等的观念,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得到佛法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