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佛,祇是当人更无物。
若论顶,昼夜舒光照前境。
若论心,看时无相用时深。
若论经,解语能言不是声。
若论斋,所为所作尽和谐。
若论愿,犹如身在龙门院。
若论了,无虑无疑心皎皎。
心皎皎,增添福寿灾殃少。
论量功德广难思,须弥未大沧溟小。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三:
若论佛,祇是当人更无物。
若论顶,昼夜舒光照前境。
若论心,看时无相用时深。
若论经,解语能言不是声。
若论斋,所为所作尽和谐。
若论愿,犹如身在龙门院。
若论了,无虑无疑心皎皎。
心皎皎,增添福寿灾殃少。
论量功德广难思,须弥未大沧溟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颂赞佛教之“空性”,即佛性。此诗从佛的本性说起,然后分说佛的头顶、内心和经教、修行等,最后以佛的本性收结全诗。整首诗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内容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我们来解读一下每一句的含义。
- 若论佛,祇是当人更无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论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个超越物质的存在。这里的“佛”指的是佛陀或佛法,而“祇是当人更无物”则意味着佛陀的本质是无形无相的,他超越了所有的物质世界。
- 若论顶,昼夜舒光照前境。
这里指的是佛陀的头顶,也就是佛的头顶发光,照亮了整个宇宙。这个比喻表达了佛陀的智慧和光明,他的智慧如同太阳一般照耀着万物。
- 若论心,看时无相用时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论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超越物质的心灵状态。这里的“看时无相”指的是心灵的平静与清澈,而“用时深”则意味着这种心灵状态能够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 若论经,解语能言不是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论经书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超越语言的文字。这里的“解语能言”指的是文字能够表达佛陀的智慧和教诲,而“不是声”则强调了文字的无声性质,它能够穿越时空,传达永恒的真理。
- 若论斋,所为所作尽和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论斋戒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超越物质的行为规范。这里的“所为所作”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尽和谐”则强调了这些行为规范能够和谐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 若论愿,犹如身在龙门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论愿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超越物质的愿望。这里的“犹如身在龙门院”是一种比喻,龙门院象征着佛教的最高境界,而愿望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向往。
- 若论了,无虑无疑心皎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论觉悟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超越烦恼和疑惑的状态。这里的“无虑无疑”指的是人们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心皎皎”则强调了这种状态的美好和纯洁。
- 心皎皎,增添福寿灾殃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可以增添人们的福气、寿命以及减少灾祸和灾难。这里的“福寿灾殃”指的是人生的各种福禄、寿考、灾祸和灾难,而通过修行和持戒,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福气和长寿,同时也能够避免灾祸和灾难。
- 论量功德广难思,须弥未大沧溟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谈论功德的范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难以去思考;就像天空中的须弥山和大海一样,虽然它们庞大无比,但仍然比不过宇宙的浩瀚。这里的“功德”指的是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而“量”则是衡量的意思;通过修行和持戒,人们可以获得无尽的功德,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和渺小。
这首诗通过对佛的本性进行颂扬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深深敬仰和理解。同时,它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超越烦恼、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