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根尘既谢,镜光现前。
心法双亡,如何则是。
赤𩨘𩪸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诗句解读】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讨论了心和法的关系。诗中通过比喻“镜上痕”来表达心和法的相互影响,指出在无垢(即心无妄想)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真正的法,即“根尘既谢,镜光现前”。

【译文】
心是生命的源泉,法是生命的尘世,两者如同镜面上的瑕疵。
当所有的瑕疵被洗净,时间开始显现,这时,心和法都不复存在。真性自然显露。
一旦心和法都消失,镜面重新变得清晰。那么,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存在呢?
赤红色的火焰,身无妄想,眼睛和耳朵都在听到、看到,没有攀缘。

【关键词注释】

  1. 偈颂:一种佛教中的诗歌体裁,通常用于诵读或唱诵。
  2. 根:这里指的是心的本性,即生命的根源。
  3. 法:指佛法、修行的方法。
  4. 镜上痕:比喻心灵上的污垢或杂念。
  5. 根尘既谢:意指去除心灵的杂念后,能够看见本真的佛法。
  6. 眼闻耳见离攀缘:意思是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而不再依赖任何外在的攀缘或执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心与法的关系。诗人认为,只有当心无杂念时,才能够清晰地看到佛法的本质,也就是“根尘既谢,镜光现前”。这里的“镜光”比喻着纯净的心灵,而“根尘”则是指内心的烦恼和杂念。诗人强调,通过消除这些内心的杂质,才能真正地看到生命的真谛。

诗中的“赤𩨘𩪸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部分,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欲望,通过直接的体验达到悟道的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了一种禅宗的思想,即通过直接的体验和觉察,超越语言和文字的限制,直接触及生命的本质。

这首诗通过对心与法关系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在清净与觉悟的理念,鼓励读者通过自我修炼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对真理的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