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力丘山重,君恩宇宙宽。
不才何以报,处处得心安。
【注释】
帝力:指皇帝的权威。丘山重:形容帝王的权威如山一般沉重。君恩:皇帝的恩惠。心安:心里平静安定。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皇帝之威权与恩典的诗,诗人以“帝力”开首,称颂皇帝权力之大,威力之重,接着以“不才何以报”,表明自己虽然没有多大的才能,但也要竭尽忠诚来报答圣明的天子。最后以“处处得心安”收束全诗,表达出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风格庄重。
帝力丘山重,君恩宇宙宽。
不才何以报,处处得心安。
【注释】
帝力:指皇帝的权威。丘山重:形容帝王的权威如山一般沉重。君恩:皇帝的恩惠。心安:心里平静安定。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皇帝之威权与恩典的诗,诗人以“帝力”开首,称颂皇帝权力之大,威力之重,接着以“不才何以报”,表明自己虽然没有多大的才能,但也要竭尽忠诚来报答圣明的天子。最后以“处处得心安”收束全诗,表达出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风格庄重。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以下是对这首诗《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三》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海门山: 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 海门山是地理位置,位于某地,长安道则是通往京城的大道,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景的地方,海门山与长安道相连,远处是绵延不断的芳草地。 2. 楼头客,马上郎: 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 楼头客和马上郎都是旅途中的行人,听到外面飘落的梅花声而感到哀伤,思念故乡。 3.
偈颂一一二首 其九十二 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 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 心悄悄,步迟迟。 无孔笛,再三吹。 哩哩逻,逻逻哩。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 君更听,莫狐疑。 注释: 1. 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形容太阳刚刚升起,雾气缭绕的景象。 2. 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形容月亮还未落下,露水已经打湿了僧袍的情景。 3. 心悄悄,步迟迟——形容内心的思绪纷乱,步伐缓慢。 4.
【诗句解读】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讨论了心和法的关系。诗中通过比喻“镜上痕”来表达心和法的相互影响,指出在无垢(即心无妄想)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真正的法,即“根尘既谢,镜光现前”。 【译文】 心是生命的源泉,法是生命的尘世,两者如同镜面上的瑕疵。 当所有的瑕疵被洗净,时间开始显现,这时,心和法都不复存在。真性自然显露。 一旦心和法都消失,镜面重新变得清晰。那么,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存在呢?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通过赞美褒禅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析: 1. 褒禅乍住太乾枯:这里的“褒禅”是指褒禅山,而“乍住”则表示刚刚到达或居住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褒禅山原本就十分干瘪、荒凉,但在这里突然变得生机勃勃,仿佛一切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2. 月白风清入画图:这里的“月白风清”形容夜晚的景象非常宁静、美丽,月亮明亮如洗
这首诗的翻译是: 云中石塔摩星斗,定明禅师大张口。 是你之言若解参,不必腰包天下走。 鸟对初阳自在啼,犬逢生汉连声吼。 注释: 1. 云中石塔摩星斗:意思是说,云中有一个石头塔,它像星星一样闪烁着。 2. 定明禅师大张口:意思是说,定明禅师大声地说话,像是在张开嘴巴。 3. 是你之言若解参:意思是说你如果能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 4. 不必腰包天下走:意思是说,你不需要带着财富到处旅行。 5.
【释义】 今天明天是一天,昨天今天是明天。事事都像安排好的,箭箭都是命中注定的。甜味比黄连还要甜,吃苦胜过白蜜的味道。能品尝的人不觉得苦,不妨乐呵呵地过日子。 【注释】 “祇知今日明”,祗:只。“明朝”指明天。“不觉今朝明日”,觉:觉察。“今朝”指今天。“不觉”,不觉察。“今朝”,今天的早晨。“明天”,明天早晨。“不觉”,不知不觉。“今朝明日”,“今晨明天”。形容时间短暂,转眼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