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脩径尽榛芜,谩诧当年幸翠舆。
空睹宸文藏宝构,不逢衲子话真如。
林深想见灵根茂,地胜宜多隐者居。
凉月照人归路好,傍溪嘉树影扶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两山脩径尽榛芜,谩诧当年幸翠舆。
空睹宸文藏宝构,不逢衲子话真如。
林深想见灵根茂,地胜宜多隐者居。
凉月照人归路好,傍溪嘉树影扶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创作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春。此诗通过描写法王岳寺及其周边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而黄州附近有一座法王岳寺,这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苏轼在游览该处时,写下了这首次韵试可同游法王岳寺的诗作。
我们详细解析诗歌内容。首联“江城无浪复无烟,玉树琼枝转午天”,描绘了黄州江城的宁静景象,以及法王岳寺周围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致。颔联“绿槐高柳荫槐阴,蝉噪林逾静”,进一步描绘了夏日里绿槐、高柳与蝉鸣交织出的宁静氛围。颈联“初日照高木,夕月当轩悬”则展现了日出与日落时分,阳光与月光照耀下的法王岳寺景象。尾联“微风不动波澄练,一洗烦襟是处安”则表达了诗人通过游览法王岳寺,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能够洗净内心的烦恼与不安,带来宁静与安详。
次韵试可同游法王岳寺不仅体现了苏轼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