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溪上

市朝尘土污人衣,远忆云山便赋归。
溪水绕门秋欲晚,苕花漠漠鹭鸶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甫的《归溪上》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五言律诗。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归溪上》:

  1. 作者简介
  •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但一生困顿,晚年更是流离失所。他的诗歌广泛记录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观察,因此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 翻译: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生活。首联描绘了户外的自然景象和建筑布局;颔联通过“蚁浮”与“鸥泛”展示了乡村的生动气息;颈联则表达了对邻里和睦、子女学习的美好愿望;尾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感到失望和无奈的情感。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蚁浮”与“鸥泛”形成生动的对照,象征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使自然景物充满了生命力。
  • 情感表达:诗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一方面,他对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有着深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他也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个人抱负未能实现感到遗憾。这种情感上的冲突构成了诗歌深沉的内涵。
  1. 创作背景
  • 立春日的创作:据考证,这首诗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立春日所作。当时杜甫已经离开长安幕府,返回家乡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在苕溪上度过了一个宁静的春天。
  • 社会背景:这首诗创作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社会相对稳定,但民间仍有战乱遗留下的创伤未愈。杜甫借此诗歌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岁月的缅怀。
  1. 文化影响
  • 历代评价:杜甫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对杜甫的作品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广泛的引用。宋代苏轼称赞其诗“诗中有画”,清代王士禛也评其为“千古第一”。
  • 后世影响:杜甫的诗歌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许多诗篇成为中学甚至大学文学教材中的必读篇章。

《归溪上》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唐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杜甫作为诗人的独特风格及其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