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兴 其九

霜清玉绳晓,涧谷风未号。
澄潭不可极,俯盼惊骨毛。
岂不有神物,于兹能遁逃。
海日射两崖,馀辉何昭昭。
游鳞出岸穴,翻覆如银刀。
偶来殊不恶,胜事俄所遭。
聊为五字咏,远愧谢与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庐山杂兴 其九》是宋代诗人释道潜的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互映照,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生活。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释道潜(942年-999年),字灵休,号笑笑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宋初著名的高僧和诗人,对禅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著称,善于捕捉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
  2. 原文解析:霜清玉绳晓,涧谷风未号。澄潭不可极,俛盼惊骨毛。岂不有神物,于兹能遁逃。海日射两崖,馀辉何昭昭。游鳞出岸穴,翻覆如银刀。偶来殊不恶,胜事俄所遭。聊为五字咏,远愧谢与陶。
  3. 诗意赏析:首联描绘了清晨的霜气、清晰的月亮和山涧的风声,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颔联“澄潭不可极,俛盼惊骨毛”,则表现了诗人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向下俯瞰时,那清澈见底的潭水让他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内心的震撼。颈联“岂不有神物,于兹能遁逃”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感慨。尾联以海日和鱼跃的形象收束全诗,传达了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4. 写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宋代庐山游览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初文学的一种风格特点,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庐山杂兴 其九》不仅作为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流传千古,更因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