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赴守湖州 其三

扬帆渡江来,洗眼惊翠樾。
云姿既容裔,鸟哢更清绝。
凌梯访前踪,琬琰亦未灭。
嗟我鱼目光,畴能缀明月。
狂墨扫琅玕,风烟坐中发。
殊胜区中人,茫茫走飞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子瞻赴守湖州》是宋代诗人释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山烟弄灭没,山木含葱苍。
    刺舟傍遥岸,理策升虚堂。
    周遭瞩曾𪩘,矫矫如翱翔。
    扬帆渡江来,洗眼惊翠樾。
    云姿既容裔,鸟哢更清绝。
    凌梯访前踪,琬琰亦未灭。
    嗟我鱼目光,畴能缀明月。
    狂墨扫琅玕,风烟坐中发。
    殊胜区中人,茫茫走飞辙。

  2. 诗意解析

  • 山川之美:诗中的“山烟弄灭没”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朦胧画面,而“山木含葱苍”则传达了山林的苍翠与生机。这些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 乘船过江:通过“刺舟傍遥岸,理策升虚堂”两句,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乘坐小船沿江而行的场景,以及登上高处俯瞰整个江南的画面。这不仅显示了诗人对旅途风景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 人与自然的和谐:“周觑瞩曾巘,矫矫如翱翔”两句将人与自然的互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自由与轻盈。这种描写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对过去的追忆:“扬帆渡江来,洗眼惊翠樾。云姿既容裔,鸟哢更清绝。”这四句描绘了诗人在江上扬帆时所见到的美景,其中“凌梯访前踪”透露了诗人想要寻找过往足迹或遗迹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 自我反思:“嗟我鱼目光,畴能缀明月。”此句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反省,他在感叹自身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并实现更高的境界。这种表达既显示了诗人的谦逊,也表现了他的执着。
  • 艺术创作:“狂墨扫琅玕,风烟坐中发。”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创作时的激情与专注。这里的“狂墨”暗示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和不拘一格的风格,而“风烟坐中发”则形容了他作品的魅力能够吸引众人关注。
  • 超然物外的态度:“殊胜区中人,茫茫走飞辙。”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在自然中的超然状态和世俗人士匆匆忙忙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从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定。
  1. 历史背景
  • 该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至元丰三年(1084年)之间。在这个时期,苏轼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而释道潜则是他的好友之一。这段经历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后来成为了彼此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1. 主题思想
  • 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产生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对山川、船只、人物等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美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欣赏身边的美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粹。

《子瞻赴守湖州》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