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诚上人

长安城头秋日黄,长安道上秋风凉。
游子念亲从定起,一衲卷云归故乡。
七月八月吴楚路,十里五里东南疆。
遥知子母相见处,篱落黄花吹晚香。
我母今年六十四,千丈白发应沧浪。
石田茆屋归未得,西山几度明斜阳。
因送君行发深省,天地阔远愁茫茫。
他年相寻君勿忘,杨柳当门水满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诚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五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 诗歌解析

  • 孤云与野鹤:刘长卿用“孤云”和“野鹤”作为比喻,形容上人的超然物外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云与鹤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超脱的精神风貌,因此这样的比喻既表现了对上人生活状态的赞赏,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 不向人间住:这句诗表明上人选择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选择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中人们追逐名利、忽略精神追求的批评。
  • 沃洲山:在这首诗中,“沃洲山”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可能位于浙江省的某个地方。诗人在这里提到这个地名,可能是为了说明上人归隐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沃洲山因其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而闻名,上人选择在此隐居,也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内容推测,它可能是刘长卿晚年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刘长卿可能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纷扰,渴望过一种清静的生活,因此选择了归隐。
  • 作者生平:刘长卿(709年—789年),字文房,唐朝诗人,有“诗僧”、“五言长城”之称。他在仕途不顺后选择了出家修行,成为僧人,并留下了许多反映佛教思想和禅宗哲理的诗作。《送诚上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不仅传达了对上人生活方式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理解。
  • 思想内涵:从思想层面来看,这首诗蕴含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世俗与出世两种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一顾以及对心灵归宿的追求。
  •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刘长卿的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这一文化传统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1. 读者感悟
  • 对自然的感悟:读完《送诚上人》,读者可能会更加珍惜自然的美好,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平和。
  • 对人生的态度:诗中的上人选择隐退山林,远离尘嚣,这或许能启发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中,是否也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对艺术的欣赏: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送诚上人》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还能从中汲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