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二首 其八

三月既望,惠风和畅。
龟峰擂鼓升堂,云集五湖龙象。
人人鼻孔辽天,好个西来榜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二十二首 其八”是一首充满佛教哲理意味的诗歌,由宋释智愚创作。以下是对这首诗歌内容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宋释智愚,字晦之,号无垢道人,为南宋著名高僧,以诗名闻于世。他的作品多反映了佛教思想以及禅宗修行的意境,其中不乏深奥而富有哲理的诗句。
  2. 诗歌原文:《偈颂二十二首 其八》佛祖从来不奈伊,满头明月去还归。虽然六户无亲识,今古何曾更间违。
  3. 主题分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佛祖、人生和宿命的复杂观念。诗中的“佛祖”象征着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力量,“明月”则暗示了佛性或佛性的象征。而“满头明月去还归”表达了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尽管个体可能看似与世界格格不入,但宇宙的法则却是永恒不变的。
  4.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明月”不仅代表了佛性,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此外,诗中运用了许多对比的修辞方式,如“佛祖”与“六户”之间的对比,强调了个体在广阔宇宙中的微小与伟大。
  5. 文化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它启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宇宙真理的思考。

《偈颂二十二首 其八》作为一首富有哲理的佛教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在文化和思想上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