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何曾得蕴空,罽宾徒自斩春风。
桃花雨后已零落,染得一溪流水红。
举罽宾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案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举罽宾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案颂”是一首佛教经典著作中的颂文,出自《大乘起信论》,作者是玄奘法师。该颂文旨在阐明大乘佛法的要谛,并强调了心识在认识世界、修行成佛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一、诗歌原文
举国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如来真实之性,如何得证?”师子尊者答:“欲知如来真实之性,当须依止三宝。”国王又问:“云何名为三宝?”师子尊者答:“佛、法、僧,三者皆具足,是为三宝。”国王又问:“云何名为佛?”师子尊者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迷惑而不觉。若能断除一切烦恼,即得见佛性。”国王又问:“云何名为法?”师子尊者答:“法者,佛法也。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包。若能依止佛法,即可获得无尽的智慧。”国王又问:“云何名为僧?”师子尊者答:“僧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他们是佛法的弘扬者和实践者。若能亲近僧人,即可得到佛法的传承和指导。”
二、诗歌解析
- 三宝:指佛、法、僧。佛是指释迦牟尼佛,法是指佛陀的教诲和教义,僧是指出家修行的人。
- 佛性:指一切众生皆有的一种本性,即成佛的可能性。这种佛性是人人本具,不因人有无宗教信仰而异其有无。
- 佛法:指佛陀所宣说的法教及其修行方法。佛法包括了一切宗教经典,以及这些经典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种人是佛陀时代印度的四种身份不同的僧侣。比丘指已受戒出家为僧,专心修行;比丘尼指未出家的尼姑,专修禅定;优婆塞指在家居士,兼修禅定和戒律;优婆夷指在家妇女,只修戒律。
三、诗歌意义及价值
《起信论》通过这首颂文展示了佛教中关于真如、如来藏和佛性的理论,并指出了修行者应当如何认识和实践这些理论。这首诗不仅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同时也能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邃的佛学典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生命意义和追求精神境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