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经颂 观音观第十

观音菩萨紫金身,眉间毫相七宝色。
流出光明满十方,光中化佛无数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观经颂 观音观第十》是一首充满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观音菩萨无尽的敬仰与祈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传递了佛教中对于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形象描绘。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十六观经颂 观音观第十》的创作背景主要与释遵式有关。释遵式是一位在宋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僧人,他创作了多部与佛教相关的文献,其中《十六观经颂》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他在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生平事迹和宗教造诣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诗歌原文:诗中“紫金身,眉间毫相七宝色”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观音菩萨神圣而庄严的形象。这些诗句不仅让人感受到佛教艺术之美,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
  3. 艺术特色:《十六观经颂·观音观第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其以佛教元素为背景,结合传统诗词的形式,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流出光明满十方”,不仅形容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象征着她无处不在的影响和作用。
  4.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展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心灵净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佛教的理解,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这首诗不仅是对观音菩萨信仰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深意,从而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