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赞 僧宝

方袍圆顶义何宣,续焰千灯岂小缘。
花雨座前犹滞相,虎驯庵畔尚稽诠。
岩栖冢宿难依望,鹤貌云心迥洒然。
宝杖夜鸣寒峤月,铜瓶秋漱碧潭烟。
名标练若澄喧猾,迹念昏衢警睡眠。
林下雅为方外客,人间堪作火中莲。
情高不是超三际,道在非同入四禅。
浮世勉谁知逝水,深峰甘自听飞泉。
苾刍草馥僧祇后,玳瑁盂传古佛先。
珍重觉皇有真子,坤维高步列金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宝赞 僧宝》是宋代诗人释重显的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对僧宝的赞扬和敬意。在佛教文化中,僧宝是指出家僧团,即现在方袍圆领之僧相的出家人。以下是对这一文学介绍的具体分析:

  1. 作品出处及作者
  • 作品出处:《三宝赞 僧宝》是释重显创作的诗歌,属于宋代文学作品。
  • 作者背景:释重显作为一位佛教学者,其在作品中的佛教思想及修行体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传达了对佛法僧三宝的敬仰之情,展现了其深厚的佛学修为和艺术造诣。
  1. 作品主题与内容
  • 主题:僧宝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意义和精神价值。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僧宝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僧侣们的尊重和崇拜。
  • 内容解读:诗中的“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暗示了僧宝所居住的环境以及其修行的路径。而“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则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上的自由。
  1. 文学形式与特点
  • 文学形式: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 特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花雨坐前犹滞相”中的花雨象征着佛教中无常的生死轮回,而“鹤貌云心迥洒然”则通过鹤的形象来表达出家僧侣超脱尘世的心灵状态。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文化意义:僧宝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其形象在《三宝赞 僧宝》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这不仅是对僧宝的一种赞美,也是对佛教修行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 影响:这首诗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佛教修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艺术,也促进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传播。同时,它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人生、修行和觉悟的视角。

《三宝赞 僧宝》不仅是一首反映佛教僧宝形象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宗教和文化意义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