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一百则 其四十八

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
少林谩道付神光,卷衣又说归天竺。
天竺茫茫无处寻,夜来却对乳峰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一百则》是宋代释正觉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第四十八则是一篇赞美帝业和皇道的佳作

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拂牛剑气洗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英雄主义情怀,通过描绘一幅战乱平定后,英雄豪杰洗尽铅华、回归本源的场景,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平与秩序的向往和赞美。这种情感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进而赞颂和平的重要性,以及那些为国家安定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从文学技巧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既对称又富有节奏感。例如,“帝业堪为万世师,金轮景耀四天下”中的“帝业”与“金轮景耀”形成了对仗,而“四天下”则通过重复加强语气,使整句充满了力量感和庄严感。这样的技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颂一百则》整体上体现了宋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在宋朝时期,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也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政治理念的重要形式。释正觉作为诗人,其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包含了丰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信息。因此,研究《颂一百则》不仅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美学特征,还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在欣赏《颂一百则》时,读者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宋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了诸多创新和进步的思想。释正觉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他通过对国家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颂一百则》不仅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理解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