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

咄这维摩老,悲生空懊恼。
卧疾毗耶离,全身太枯槁。
七佛祖师来,一室且频扫。
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
不靠倒,金毛师子无处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是一首宋代的佛教赞歌,由释重显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维摩诘的形象,展现了佛教中悲智双运、空生妙有的理念。下面将具体展开对《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1. 诗歌原文与意境解析:《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维摩诘的崇敬之情。诗中的“咄这维摩老”,直译为“哎呀,这位维摩诘”,是对维摩诘的称呼,维摩诘是古印度的一位菩萨,以其不落言诠的智慧和悲心而著称于世。诗中通过描绘维摩诘因病卧床的情景,表现了他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尽管身处病苦之中,但仍然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智慧。

  2. 文化意义与历史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颂赞是一种表达敬意和推崇的文学形式。《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作为其中的篇章之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与尊崇。通过对维摩诘形象的刻画,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3. 艺术特点与鉴赏价值:宋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而又意蕴深远。释重显的作品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维摩诘的形象和他的精神世界。此外,宋词在语言上追求音韵的和谐与美感,使得《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不仅在内容上引人深思,在艺术上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颂一百则 其八十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深厚的佛教哲理,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风貌。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思想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