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 其十一

宗门奥旨,造者还稀。
体用无私,随流得妙。
有时互为主,伴敲唱玄风。
有时对面藏,身难窥影迹。
要津把断,凡圣迷源。
利物垂慈,等闲入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六十九首·其十一》是宋代僧人释道宁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不仅体现了释道宁深厚的佛学修为,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释道宁,俗姓王,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高僧,住于潭州开福寺。他在年轻时就跟随雪窦老禅师学习,并在白莲时参拜了五祖法演禅师,终得顿彻法源。释道宁不仅是一位禅宗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家,留下了众多诗作。
  • 成书时期:虽然具体成书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偈六十九首》可能创作于宋徽宗大观年间至政和年间之间,这个时期是释道宁宗教实践与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1. 作品风格
  • 佛学与文学的结合:释道宁将佛教教义融入文学作品中,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他的这种创新做法在当时并不多见,显示了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对佛学的深刻理解。
  • 艺术特色:释道宁的诗作在语言运用上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对禅意的提炼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1. 主题思想
  • 禅宗修行:诗中提到“要津把断,凡圣迷源”等句子,强调了禅宗修行的重要性和对于悟道的追求。通过描述修行者面对自然变化时的心态变化,反映出禅宗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
  • 生活哲理:诗中的许多诗句都涉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哲理的表达。如“眼闻耳见非他事”,暗示了外在事物的表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差异,鼓励人们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比喻:释道宁的诗中常使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如“云容叆叇”,“敷荣万物”等,这些生动的形象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意境营造: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营造一种空灵、宁静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深远意义和情感氛围。

《偈六十九首·其十一》不仅是释道宁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释道宁深邃的佛学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