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 其四十七

灵山标榜,五指舒光。
少室真规,断肱立雪。
尘中辨主,盘山踪迹犹存。
杓柄舀来,象骨家风尚在。
流通密旨,建立法幢。
全藉高人,方能巨济。
然后玄关大启,四海一家。
任他六臂三头,到此也应拱手。
须弥顶上非凡木,白藕峰前得处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偈六十九首 其四十七》是宋代著名僧侣释道宁的作品,展现了佛教文化与禅宗哲学的高度融合。该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宗教思想。下面将对其内容及特点进行详细的解读:

  1. 文本背景
  • 作者生平:释道宁,南宋时期著名的僧人,他的生平经历丰富,曾游历多地,对佛教教义有深入的理解。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
  • 历史时期: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偈六十九首》创作于宋朝,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也显示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
  1. 作品主题
  • 禅意哲理: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禅理和禅宗修行的内容,如“灵山标榜,五指舒光”等句子,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和对真理的探求。
  • 修行实践:通过对修行者的描写,反映了佛教中强调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断肱立雪”,表现了修行者为求佛法而甘愿付出极大努力的决心。
  1. 语言特色
  • 简洁含蓄: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不事繁琐,能够直接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语言特点符合禅宗讲究直指人心、直抒胸臆的特点。
  • 意象丰富:通过使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杓柄舀来,象骨家风尚在”,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佛教传播:作品不仅展现了佛教经典中的教义,也反映了佛教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 社会影响:《偈六十九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仅是宗教文献,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理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偈六十九首 其四十七》作为释道宁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仅是一段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和哲学的体现。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不仅能了解到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