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佛子,物外高流。
挈锡携瓶,访寻知识。
须是踏著自己稳实田地,方解茆庵石室折脚铛儿。
煮粥煎茶,接待往来,随家丰俭。
未到如斯境界,不可虚延岁月。
二六时中,收视返听。
子细揣摩,是何面目。
偈六十九首 其五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六十九首 其五十五》是宋朝文学家释道宁的作品之一。在探究《偈六十九首 其五十五》这一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特色之前,有必要先对释道宁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释道宁(153年-1103年),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县)人,他出身于佛教家庭,自幼出家为僧。据史料记载,释道宁曾依雪窦老良禅师剃度,后遍历丛林,参访名宿,并得到五祖法演禅师的指点。他的一生经历了长时间的学习与修行,最终成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嗣。
《偈六十九首》是释道宁的代表作品,收录了他一百三十二首诗文。这些诗文不仅记录了他在佛教修行中的感悟和心得,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佛教文化的某些特点。例如,《偈六十九首 其五十五》中就展现了他对世间纷扰的看法与超然物外的心境:
“宝座既登,清风四起。要津把断,凡圣俱亡。放一线道,别露风规。具眼禅人,一任施设。”
这段话表达了释道宁对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他认为一旦达到了修行的巅峰,便可以摆脱尘世的束缚,不再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强调通过简单的行为和心态的转变来实现内心的清净。这反映了宋代禅宗思想中对于“放下”的重要性。
《偈六十九首 其五十五》不仅是释道宁个人修行历程的见证,也是宋代佛教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其深邃的思想内涵,还可以深入理解宋代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