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三首 其二十四

三八念诵,五日一参。
古佛标榜,今人可观。
通方上士,不用颟顸。
如石含玉,似地擎山。
直下会得,也大无端。
明暗一条今古路,依俙屈曲隔烟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六十三首 其二十四》是宋代禅宗高僧释道宁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道宁(约863年—933年),唐代佛教高僧,俗姓李。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僧人,被后人尊称为“古佛”。道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长期隐居于终南山,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佛学著作。他的禅理深奥、语言简练,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歌原文
    三八念诵,五日一参。古佛标榜,今人可观。通方上士,不用颟顸。如石含玉,似地擎山。直下会得,也大无端。明暗一条今古路,依俙屈曲隔烟岚。

  2. 诗句解析

  • 三八念诵,五日一参:这两句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节奏,即在一天中三次诵读经文,然后五天进行一次深入的参悟或实践。这种生活规律强调了修行的持续性和深度,体现了禅宗追求心性觉悟的精神。
  • 古佛标榜,今人可观:这里的“古佛”象征着古代的高僧,而“今人”则指当代的修行者。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修行者的典范,诗人鼓励现代人也能够效仿古佛,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来达到心灵的高度净化和升华。
  • 通方上士,不用颟顸:这里的“通方上士”指的是具有广泛学识和深厚修养的高僧。他们不需要过于自满,而是要像石头一样含蓄内敛,像大地一样坚实稳重。这种品质体现了禅宗对修行者内在修为的高度重视。
  • 如石含玉,似地擎山:这句用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修行者的内在品质。他们如同蕴含着珍贵玉石的石头,又如同支撑天地万物的大山,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和深邃厚重的特质。
  • 直下会得,也大无端:这里的“直下会得”意味着直接领悟或理解,而“也大无端”则表达了这种领悟的深远和无边。这表明禅宗的修行不仅仅是表面的功夫,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洞察和顿悟。
  • 明暗一条今古路,依俙屈曲隔烟岚: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既清晰又复杂的修行之路,它既明亮又阴暗,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曲折迂回。这样的描述既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挑战。
  1. 诗歌赏析
  • 语言风格:《偈六十三首》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隐喻修行的过程和心境。这种风格使得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修行者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不断领悟佛法的真谛,以及如何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它强调了修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 文化价值:作为禅宗的经典之作,《偈六十三首》不仅展现了禅宗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实际应用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偈六十三首》中得到启发。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追求内心的平静,都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来实践这首诗中所传达的修行理念。
  •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这部作品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禅宗的修行智慧。通过讲解其中的哲理和意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学术研究:学者可以深入研究《偈六十三首》,探索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禅宗文化背景,以期为中国传统哲学和禅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偈六十三首 其二十四》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修行理念的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禅悟之境的图景。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理解和学习禅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