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五十七首 其四十五

撞墙撞壁,曲不藏直。
摘叶拈花,与俭宁奢。
罗汉有三毒,如来有二语。
聋人争得闻,依旧吃茶去。
保福老,保福老,铁眼铜睛还失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五十七首 其四十五”是释绍昙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释绍昙:南宋时期的僧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通常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作为一位高僧,绍昙在诗词中融入了佛教思想,反映了他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 作品风格:绍昙以其精湛的诗艺而闻名,尤以禅宗题材的诗词见长。他的作品中常包含禅宗哲学,如无常、空性等观念,通过诗歌传达出对生死、缘起灭的深层思考。
  1. 诗句内容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凉冬雪总关情: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四季变换的感慨,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满月清辉,夏天凉爽宜人,冬天则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和意义,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感悟。
  •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句诗鼓励人们不要把琐碎的事情放在心上,因为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妙时刻。它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 白发将军坐碧油,教婴儿打百花毬:这里的“白发将军”可能是指年老的将领或智者,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关心着年轻一代的成长。诗句中的“教婴儿打百花毬”可能是一种游戏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这样的场景展示了一种和谐与传承的文化氛围。
  • 飞骑将军入虏庭,鎗旗未动死生分:这句诗描绘了战场上的英雄主义。“飞骑将军入虏庭”可能指的是一位勇敢的将军勇敢地闯入敌人的领地。“鎗旗未动死生分”则表达了在关键时刻,生死已经分界,英勇的行为往往能够决定战斗的结果。
  • 笑把柴头书古字,大家来步月黄昏:此诗描写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笑把柴头书古字”可能是指在夜晚,有人拿着火把照明,一边读书一边吟诗作对。“大家来步月黄昏”则是一种社交活动,可能是一群人在月光下散步交流的场景。
  1. 艺术手法
  • 修辞使用: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感染力。此外,“南阳师,肌骨好。洞山价,也难讨。沩山翁,云岩老。重注破,成鼓倒。”中的对仗和意象堆砌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美感。
  1. 文化意义
  • 禅宗思想的传播:这首《颂古》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四季变化的描述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哲学。
  • 文人雅集的反映:“手携花鼓到城根,反著麻鞋过短门。”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文人墨客聚集一堂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文人间的互动,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
  1. 历史价值
  • 宋代文化的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包括文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尚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 文学价值的体现: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宋词的特点,如押韵和对仗,还在内容上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因此,它被认为是宋词创作的一个典范,代表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成就。
  1. 影响及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释绍昙的这首诗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受到了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 历代评论:《颂古五十七首》中的多首作品都得到了历代学者的赞赏。例如,明代学者王世贞在《艺圃撷馀》中评价说:“道昌《颂古》,虽非绝唱,然亦足以发人深省。”这表明道昌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

“颂古五十七首 其四十五”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反映了禅宗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