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不得,赞不得,天台出得个般僧,一似青天轰霹雳。
走京城,无处觅。
业识忙忙,风流则剧。
末后筋斗背翻,煅出水连天碧。
稽首济颠,不识不识。
狭路相逢捻鼻头,也是普州人送贼。
济颠书记赞
介绍
《济颠书记赞》是宋朝释普岩所作,一首描绘济颠和尚传奇故事的古诗。济颠和尚作为宋代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生平和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释普岩的这首诗作也成为了研究济颠和尚及宋元时期禅宗历史的重要文献。
从诗歌原文的角度来看,《济颠书记赞》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济颠和尚的敬仰。首句“天台出得个般僧,一似青天轰霹雳”,形容济颠和尚如同天降的奇僧,其行为举止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接下来的“走京城,无处觅。业识忙忙,风流则剧”等句子,描绘了济颠和尚行踪不定、行事独特且充满魅力的个性特点。末句“狭路相逢捻鼻头,也是普州人送人送贼”,更是将济颠和尚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令人难忘。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释普岩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释普岩作为一位僧人,对于济颠和尚的生平有着深入了解。他的这种了解不仅来源于口头传播和传说故事,更有可能是通过亲自接触济颠和尚及其弟子们的直接交流所得。因此,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普岩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认识融入其中,使得诗歌不仅是对济颠和尚生平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其精神追求的一种表达。
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济颠书记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释普岩高超的文学造诣。通过对济颠和尚形象的艺术塑造,不仅传递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此外,诗中巧妙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赛尽烟花瞒尽眼,尾巴狼藉转风流”,通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济颠和尚的豁达洒脱,也体现了其不拘泥于世俗的特立独行。
从诗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济颠书记赞》作为研究宋代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接受程度和禅宗修行方式的独特性,也为后来的禅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社会的宗教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文人墨客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济颠书记赞》不仅是一首描绘济颠和尚传奇故事的诗歌,更是宋代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济颠和尚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济颠书记赞》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