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粟 其一

我有一斗粟,不暇春作糜。
宁受藜苋诳,不忍刚肠嘶。
要果天下腹,吾饥吾敢辞。
长愿饱者饱,毋使饥人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贷粟(其一)》是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解析《贷粟(其一)》:

  1. 诗作背景
  • 作者生平:释居简,字舍人,号自如居士,南宋著名文人。他生活在北宋灭亡后至南宋时期,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政治敏感度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 时代背景:宋室南渡之后,中原沦陷,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目睹了因战争或饥荒导致的民众饥饿、营养不良的现象,从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感慨和人道主义思想。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释居简在诗中运用了直白而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情关怀。”宁受藜苋诳,不忍刚肠嘶”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宁可忍受生活的艰苦,也不愿意看到他人遭受苦难的决心。
  • 意象选择: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藜苋”(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贫民的食物),”黄庭”(指《黄庭内景经》,佛教典籍之一),以及“蕉石亭”(可能是诗人游历之地)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加深了读者对时代背景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1. 思想内容
  • 对人民的关怀:诗中的“吾饥吾敢辞”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他愿意承担起救济他人的责任,哪怕是自己承受饥饿也在所不惜。
  • 社会责任感:通过这首诗,可见释居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释居简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对后世关心民本思想的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 历史地位:《贷粟(其一)》在历史上被视为反映宋朝晚期社会现实的佳作。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贷粟(其一)》作为释居简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及其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